【校园聚焦】牢记使命践行嘱托,上好立德树人关键课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期思政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殷切希望。三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引,牢记使命践行嘱托,以“111”计划为牵引,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一系列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也都在得到有力的落实,“大思政课”建设格局不断拓展。
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选优配强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在生师比已经达标的前提下,2019年至今,学校坚持每年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2-3名青年博士。“总书记318讲话以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我们做到了有规划、有培训、有支持、有考核、有激励。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健说到。与此同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思政课教师提升学历、访学进修和职称晋升,让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考察调研、体验国家的变化发展、搜集素材、丰富内容,把最真实、最生动的课堂感受带给学生。
激发立足三尺讲台、培育时代新人的内生动力,离不开教育培养。为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2020年学校党委出台了《校级领导干部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制度》,王传亮书记、王永生校长亲自参加学院集体备课,带头讲课、听课、联系思政课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带领下,一场场思政课教师全员大练兵热潮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紧锣密鼓展开。设定活动测评指标体系,思政课教师互相听课、跨专业跨学院听课,开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活动和全员展示、观摩活动。“不停地学习观摩、切磋演练,教学水平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欣媛老师说。她曾获得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22年1月份,又斩获了学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被推荐参加北京市教学创新大赛。
通过三年的建设,学院诞生了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学领军人物。2021年,郭春燕、奚冬梅老师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北京市首届“最美课堂”思政课大赛决赛,获二等奖2项。这一年,全北京市思政课教师只有50人进入决赛。同年,她们又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信息+思政”立体化育人活起来
信息时代,传统思政育人的开展方式、手段、途径陈旧单调,更缺乏一种触动心灵的注入性,部分高校思政课堂处于一种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面对个性独立、思维多元的“00后”大学生,为了使得思政课真正深入人心,达到直击学生心灵的效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依托信息特色,将信息类学科优势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构建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教学、竞赛、科研三位一体的“信息+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2019年至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了西柏坡纪念馆、平西情报联络站等红色展馆,制作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VR数字展厅,建设“数字马院”平台,逐步实现信息、资料、视频等“数字化”,成为师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传播平台。同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努力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其次是资源库建设,进一步丰富思政教学科研资源。与人民网合作,在“数字马院”平台设置了“思政教学备课资源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学资源库”、“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等数据库。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数字展厅用了半年时间,建党百年数字展厅,学院40名师生整整用了1年时间,制作完成并在各大媒体平台发布之后,许多高校来咨询学习。这些展厅在疫情期间也确实是派上了用场,师生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端口形象了解红色基地的情况及相关历史资料,足不出户就可以上好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健言谈之中非常自豪。
除了引入虚拟技术建设VR展厅、建设资源库之外,2020年、2021年,学校党委结合办学特色,跨学科、跨学院相继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数据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平台、人工智能社会治理体系研究中心、高校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依托这三个中心形成了思政课学术团队,大家深入开展系列学术研究,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提升思政课理论教学水平,为学校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健介绍。
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思政”的系列特色育人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获市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我校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北京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自2019年起承办“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学科竞赛,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并调研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推进新思想新理念在师生中入脑入心,知行合一。相关工作在市教委简报、北京组工通讯、北京教育、北京市教育年鉴等刊登,得到了北京市委有关领导和校领导的充分肯定,连续获得学校“特色工作奖”。
理直气壮上好新时代思政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更要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三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理直气壮上好新时代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鸿鹄之志,勇做改革创新的奋斗者。
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科研项目形式,开展深度贫困地区预警监测实地调研,高同辉等多名思政课教师带领40多名研究生深入4个省17个县80多个村5000多户贫困户,对“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国家扶贫政策决策制定提供依据与建议。
为使我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农村问题,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思政课教师王英红作为“互联网+”项目指导教师,带领团队成员赴珍珠泉乡称沟湾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农耕文化资源利用调研活动。她表示,实地调研中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是生动的教材,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小课堂与深度扶贫大课堂的同频共振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0年,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百年难遇的新冠疫情,疫情之下思政课的意义更为凸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从疫情大考出发,为广大青年分析疫情背后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与中国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把课堂讲在抗疫第一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曾毅红老师表示,这两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国家仍然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这让我作为思政课教师,对于“理直气壮”四个字有了新的体会,更要在教学中努力把中国鲜活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成就讲好讲透。
理直气壮上好新时代思政课不仅仅体现在学校课堂,更体现在推动学校思政课向社会辐射延伸,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以来,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理论导师团队,支持思政课教师在校内外开展理论宣讲,刘永成、胡飒、奚冬梅、王欣媛等优秀主讲教师纷纷走出课堂走进教师、学生党支部,步入社区,步入基层,步入农村,为教师、为居民、为村民宣讲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讲述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三年来共计宣讲104场次。广大思政课教师不仅仅在课堂教书育人,更在人民网、北京教育、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声,先后录制了“战疫”、“建党百年”等系列思政微课,在学习强国、北京教育、人民网等媒体平台发布,增强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和辐射效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未来,我们将继续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院、学校、社会三者建设与发展,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政辐射体系,完成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为党和国家培育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健表示。(供稿:党委宣传部 编辑:田驰正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