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八五芳华•人物】杨天行、周锡令、苏东庄: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先行者、我校信息特色的奠基人

  2017年,在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举办了颁奖大会,将“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授予那些参与计算机事业早期创建工作并作出杰出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共有31位老一辈专家学者获此殊荣,其中就有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3位老领导:杨天行、周锡令和苏东庄先生。他们都曾参加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制,为中国早期通用计算机系统研制和发展军用计算机作出了杰出贡献,是我校信息特色的主要奠基人。

杨天行:开辟中国信息化新天地的先驱

  杨天行于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58年,他在中科院计算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104机)的研制;1959年后在原电子工业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第十五研究所)从事计算机总体设计、主机与外部设备的研制和工程项目的领导工作,任产品总设计师、研究室主任及副总工程师。他还曾历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副司长、总工程师、司长,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些身份和荣誉都体现了他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贡献和得到的认可。

  杨天行先生在自己撰写的文章《在使命中前进》中提到:1958年,工业部门开始筹建十五所,开始了我国工业领域的计算机事业。至今,十五所仍然是我国重大信息系统工程的总体设计单位,可以号称为我国军用计算机系统总体设计单位的摇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实施,我们更有条件了解国外计算机。相比之下,国产计算机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尤其在软件方面显得非常单薄。当国外计算机已经准备好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战略转型期。十五所认识到软件在计算机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面向未来发展的需要,十五所的软件人才严重缺少。面对这一形势,十五所与北京市商量成立了北京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专门培养软件人才,同时还派出了多批人员到国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杨天行正是在这个时期肩负起重任,成为了这所学校的发起人之一,并在1983年至1985年间担任北大二分校校长,1985年到1986年担任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成为如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杨天行在电子信息科研管理领域耕耘了有60年之久。在各种成就和荣誉的背后,是他个人的幸运,也是他的努力与他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贡献。不可或缺的,还有党和国家对他的认可和人们对他的尊敬。

周锡令:为国家计算机事业和信息产业全力以赴

 

  周锡令于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电机工程学系。1956年,他决定放弃读研,申请参加训练班,成为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里唯一自主报名的学员,并参加了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的研制工作。1958年,周锡令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参与筹建解算装置专业,后任计算机教研室副主任。在成电期间,他编著教材、翻译专著,总字数超百万字;担当试验成电自用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技术总负责人,参加200系列计算机260操作系统、“语音分析与压缩”等科研工作,完成成都市电报局转报程序,为成都十所设计同步卫星雷达跟踪讯息处理专用计算器。

  1978年初,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即八七工程)。周锡令被指名抽调到北京,负责筹建工作。1979-1980年间,他前往西德、日内瓦考察,制定建设方案;1981-1982年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考查与学习计算机软件;回国后,调到华北计算所,先后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技术工作。周锡令在工作中体会到,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深入,建立我国自己的软件产业非常重要,也很迫切。

  1984年初,周锡令被任命为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他花了大量时间开展软件产业结构形态、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政策性研究,并根据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等部门的要求在软件技术政策、软件产业的宏观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他创办了《软件产业》杂志(并任总编),发起创立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担任北斗、启明两个科研软件基地项目的总体组长,较早地为研究生开设《数据安全原理》和《软件工程经济学》课程。

  1986年,周锡令调任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任院长兼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6-1991年,负责“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软件工程技术、工具与环境(SEP)的研究和开发”;1996-2000年,担当“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及产品开发”技术负责人。周锡令退休后长期兼任中国计算机软件行业协会顾问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

  在几十年的科研、教育、领导等岗位上,周锡令一直秉持科技报国初心,勇担科技兴国使命,投入国家计算机事业和信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人才。

苏东庄:国内中文全文检索技术研究的开创者

 

  苏东庄于1950年怀着拳拳赤子之心从印尼归国后,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任职任教。他曾参加研制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4机),参与开拓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所著《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该领域国内最早的专著之一,作为八十年代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获全国第三届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一等奖。

  苏东庄开创了国内中文全文检索技术的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863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在中文信息处理和全文检索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苏东庄是易宝北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为我校校办企业,现为北京拓尔思(TRS)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和他的团队在国内首先开展海量信息的中文全文检索研究,成功研制出新华社信息资料检索系统和人民日报社新闻资料处理系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实用化。在此基础上,苏东庄又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在该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软件,实现了项目成果的产品化。在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苏东庄团队开发出从信息检索到内容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TRS系列产品,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用户遍及海内外,卓越地满足了国家的要求。

  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苏东庄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专家,一直致力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排名第一),新闻出版署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0年获中国新闻技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曾任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委员等职务。(组稿/编辑:党委宣传部 张帆 审核:杨静)

- 分享 -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