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八五芳华•校友】曾建唐、张文心:我和母校的故事

1970届校友曾建唐:对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有特殊感情

  曾建唐:1970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学院,留校工作,1978年评为助教,1983年评为讲师。1983年至1992年在华北石油职工大学任教。1992年至今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任教。曾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学科带头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育督导员;北京市高等院校电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右二为曾建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而成。原北京机械学院由于在文革中搬迁陕西(后更名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一大批陕西机械学院的老师后来在研究生部合并进了北京机械工业学院,还有一些校友陆续调入,使得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发展壮大。而我作为原北京机械学院1970届毕业生,后来又留校工作,自然对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有着特殊的感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到北京工作后和北京机械工业学院联系多了起来。当时学校几位领导楼秉哲、陈虎、程少庚,都是从陕西调过来的。我每次去学校总能见到他们。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陈虎院长,我几次乘坐学校的班车,见到他都是和老师们一起乘坐班车上下班,而且来得晚就没有座位了,他就站在那里和老师们聊天,没有一点架子。程少庚院长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直接领导,在西安进修时还是我们的教研室主任。他到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主管教学时期,狠抓教学质量,支持我的校友翟天利做外语教研室主任,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后来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接受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学校要做给评估专家组的汇报录像片,程院长力主请我来做录像片配音解说,我义不容辞马上来到录音室进行录制。几任教务处长我也很熟悉,陶岚琴、宁克俭都是我的老师,和他们联系一直都很密切。

  我和学校电教中心联系算是比较多的。因为在陕西机械学院我曾经兼职做教学录像片编导,与马振平、李胜利合作很愉快。他们从西安调到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后和我联系密切,我每次到校必到电教中心。

  2000年前后我参加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21世纪初一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时,想到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工科院校要想走出新路,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因此需要走出去,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我确定了两个最方便的路线,近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远学西安理工大学,因为据我了解这两所院校实践教学都有特色和优势。我和我的同事们来到机电实习中心,栗书贤教授热情接待了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使我们受益匪浅。之后又去了西安理工大学。此后,我主编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程》,就邀请了寻宪生、赵刚、高宁、杨秀媛等老师参加,共同研讨和编写,还邀请了栗书贤教授做主审。该教材被评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后来我们又和这些老师们合作完成了中国高教学会的重点教改项目“一般院校电工电子课程实践教学综合配套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顺利结题并通过了验收。我和老师们的互访、研讨,收获多多。

  2020年5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邀请校友们参加毕业50周年聚会,校友梁福平教授做了不少工作。由于疫情原因聚会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10月份线上大家相聚了一次,那次有近百人参加。感谢信息科大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很好的机会和平台,衷心祝愿信息科大、西安理工不断壮大和发展,桃李遍天下,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993届校友张文心:难忘学生会的经历

  张文心,高级工程师,山东德尔智能数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89年就读于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电气自动化系电8907班。在校期间先后担任班团支部书记,自动化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1993年毕业后回家乡烟台就业,1997-1999年在北京北漂,1999年回乡创业,2006年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EMBA进修。曾担任烟台市软件协会副会长、烟台开发区工商业联和会执行委员等社会职务。曾荣获烟台市青年企业家“十佳创新先进个人”“烟台开发区十佳创业发展标兵”等荣誉称号。

前排右一为张文心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离开母校也将近30年的时间。四年的青春时光,给我的人生烙上了最深刻的印记。在这里不仅有良师为我们传授专业的知识,做人道理(现在教过我们的老师粟书贤老师、刘筱毅老师、厉虹老师、赵刚老师等等,大部分都已退休了),同时在大学里还结交了一大群的知心朋友。这三十年里不知有多少次又梦回校园,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在操场上跟同学们一起打球,奔跑……

  在系学生会的经历是我最难忘的一段时光!那时候学院分管学生会工作的是学长、刚刚留校的韩俊彦老师,系里分管学生工作的是薛承军老师,学长谭胜国是院学生会主席。在他们的带领和支持下,学生会成员满怀激情,充满活力,大家都忙并快乐着。那时候硬件条件不是很好,大家就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遇到大型活动文艺,自动化系的同学就发挥自己的学业专长,用七拼八凑借来的音响组成一套“专业”的音响设备,效果还挺不错。虽然是理工院校,但学校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记得我们学校的话剧团组织排演了话剧《雷雨》,演出场地还是借隔壁电科院的礼堂,演出的效果具有专业水准,很多女同学都哭红眼睛走出剧场。在大四毕业的文艺晚会上,我和机械系的学生会主席李新勇同学自编自演了一段相声《大学浪漫曲》,调侃大学期间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谈恋爱套路,博得大家满堂哄笑。 

  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协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公共关系协会,是当时机械系学生会主席杜世智学长发起成立的。公关协会组织到北京广告公司参观学习,了解广告在现代经济商业发展的独特作用。组织到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参观学习,我们第一次触碰到了技术引进、合资、股权分配等概念。在校期间还赶上了我国第一次承办北京亚运会,我们争当志愿者,到亚运村义务劳动,比赛期间当好啦啦队为各国参赛选手加油打气!记得中国女排和台湾地区的女排比赛时,我校的学生在看台上打出了条幅——“排球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家也是圆的”。我和我们班的田雨聪、崔永哲同学还成立了一个无线电小组,每2到3周一次到学校附近的清河福利院进行一次义务劳动修电器,也认识了很多福利院的残疾孩子,他们见到我们,伸手让我们抱抱。

前排左三为张文心  

  大学毕业的时候,自动化系原本计划我留校,负责系学生工作。但当时家庭突发变故,所以我执意返乡。那时候留京的名额很珍贵,系副主任刘万凯老师三次找我谈话,苦口婆心地劝我,为人生长远慎重考虑。我也再三权衡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回到亲人身边。离开母校也经历了择业、创业许多波折。现在基本稳定下来了,公司也在北京新三板挂牌,也征了地,盖起了自己的办公大楼。还预留了一间屋子,专门留做我们山东校友会活动。在学校学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自控技术、电力拖动等等知识,在工作中、创业中都派上用场。我们公司现在的主要业务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做供热和供水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即工业互联网改造。公司参与住建部《住宅远传抄表系统》行业标准的编写工作,技术团队研发的《水供热二级网自动调控设备》《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工厂能耗精细化管理采集控制装置》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证书62项。

  毕业后也回到学校几次,每次回学校都睹物思情,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光。我们山东校友会在学长孙勇、万卫国、范成先等组织下,于2013年7月成立,目前已经有250多人。我们会努力把山东校友会建成校友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校友和学校联系的纽带。衷心祝愿母校越来越好,期待在新校区、建校85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再相聚!(鸣谢:校友办 供稿/图片:曾建唐 张文心 编辑:张帆 审核:杨静)

- 分享 -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