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芳华·人物】葛新权:叩开社科研究面向北京的大门
我是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毕业生,1982年元月从合肥工业大学统一分配来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工作的。我没想到在这所学校一待就是40年,这40年中,我见证和经历了学校从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起,多源汇流,合并筹建,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同时为我经历参与学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发展及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和荣幸,为经历参与和见证了经济管理学院历史发展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一辆三轮车拉回所有的行李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进北京。当时是冬天,走出北京站后回头看,我感觉火车站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十分雄伟;再走到北京站北口长安街,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长安街和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国际饭店和中国社科院大楼。我想:“这就是我们的首都了!”乘上4路公交车到大北窑转乘9路公交车,我辗转好几个地方后才找到研究生部所在地——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留守处3号楼。当时借了研究部(食堂)的一辆平板三轮车,我自己骑着到北京站把托运的行李拉回来,这是我第一次骑这样的三轮车,一路上近距离地浏览了建国门、建国门内外大街与永安里沿线零星的高楼大厦,以及大北窑、光华路、呼家楼、小庄、金台路、团结湖沿途风貌。时值国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生部处于初创阶段,作为一名基础课助教,我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1986年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成立,学院设置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与信息管理系,并开展国际合作交流。1992年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将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与信息管理系合并组建工商管理分院,奠定了经济与管理学科与专业发展方向与基础。1994年,伴随着北京机械工业学院获得机械工程、精密仪器及制造、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硕士授权学科,我就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从1995年起,一直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泊溪和李善同局长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延续至今。
进入面向北京市社科研究的大门
划归北京市管理后,2000年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首次承担了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在当时的发展阶段,工商管理分院鲜有主要面向北京市开展科研活动。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夙夜学习研究。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2003年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并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结题验收,评定为优秀,并获得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为后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硕士点,以及重点(建设)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2001年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张玲莉老师牵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经科技处组织学校相关系首次申报6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时我申请了一项并获得批准,这也是学校首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在课题组教师共同通过努力下,2003年顺利通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结题验收,评定为优秀。该项目成果后来获得北京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
因为上述两个项目的完成,课题组的社会科学的科研能力获得了市教委、市规划办与专家的信任,从此进入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向北京市的大门。每每想到此事,我心中都由衷地感谢张玲莉老师,由衷地难忘当时艰苦条件下,学校的多方组织协调,难忘和课题组共同攻关的峥嵘岁月。
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管理科学学科与专业一直是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急需要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繁荣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00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开始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借此机遇,2005年由学校科技处组织,工商管理分院着手申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在申请过程中,原本以科技管理为主题,经过了一番讨论、汇报与沟通后,知识管理主题趋见明朗。当时,我坚信知识已经成为第一要素,创新已经成为第一需要,知识管理研究与应用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并得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委的认可。我们已经在中国社科院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张守一(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老师指导下合作研究知识经济,并取得的了一定的成果。结合管理科学与专业的定位,最终我们选择了知识管理。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共同批准,2007年年初正式挂牌建设,成为我校第一个北京市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至今也过去了15年,15年来知识管理基地建设与发展成果丰硕,得到学界、政府部门、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相关研究奠定了经济管理学院上平台上水平的基础,助力并成就了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发展。这一切无不印证了我们当初选择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个人与学校荣辱相依、成长相伴
作为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我深感学校发展为我们个人提供了成长的机会、资源和平台,真的是“同呼吸、共命运;荣辱相依、成长相伴”。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2000年前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一直希望与我合作,但始终因学校当时还不是“大学”,而是“学院”的身份属性没有实现。双方一直很遗憾。两校合并筹建给这件事情带来很大转机。2003年暑假我出差在外地的一天,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陆梅处长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单位正在申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邀请您参加合作研究。”我表示同意参加,但诚实地告诉她:“现在虽然‘学院’合并升级为‘大学’了,但还在筹备期呢。”她说这没有关系,只要叫“大学”就行。这个课题就是“消费类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认证评价技术研究及示范”,其成果“消费类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技术平台”,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后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奠定了基础。试想,如果两校不合并筹建,怎么会有这样的合作机会,又怎么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所以,2008年大学合并筹建给一代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
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新校区正式入驻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建设发展取得的里程式的成绩,是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完美收官,相信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今年是“十四五”第二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重新从“零”开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学校必将再度创造历史,明天将更加美好!
(供稿/图片:葛新权 编辑:田驰正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