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八五芳华•记忆】韩秋实:35年奋楫笃行 发展是不变的主题词

  我是1984年12月由原吉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我们学校前身的一个单位,当时叫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那时是计划分配,不能出机械工业部系统。我喜欢到高校工作,机械部在北京只有这一所高校,就分配到这个学校来了,从此,就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步步见证了学校35年间的发展。35年来,学校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发展是永远不变的主题词。

从一线教师到副校长

  陕机院北京研究生部就是现在的金台路校区,基本就是一栋三层楼加几栋平房。教学单位有机械、精仪和管理三个教研室。我被分配到机械教研室,教研室的领导是王超然教授和朱骥北教授,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都是在实验室进行。我的工作是参加教研室的科研和研究生的教学。实验室有一台当时最先进的进口傅里叶分析仪HP-5451C,国内就几台,除了做信号分析还可以用专门的语言编制计算机程序,主要就是用这台设备进行了大量的机械设备减震降噪方面的科研工作。

  不久,1986年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机械管理专科学校在机械部的领导和安排下合并成立了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记得当时机械部批准的学校在校学生规模是1800人。原研究生部机械教研室的一部分老师调到合并后成立的机械系的相应教研室,系主任是朱骥北教授,还有一部分老师以原来的实验室为基础成立了一个机械动态研究室,归属机械系。我留在了动态研究室,除了原来的工作,又承担了本专科生的《机械测试技术基础》课程和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那几年动态研究室在翁善惠教授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的机械结构动力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机床、三轮摩托、电动机等机电设备的减震降噪。有一次课题鉴定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于1988年获得了一项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我由机械动态研究室调到机械系的机床教研室,担任副主任,讲授《金属切削机床概论》和《金属切削机床设计》两门课。后来担任了机械系领导,又到学校领导岗位工作。就这样,我在校工作了35年,直至2019年退休。应该说,我见证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几次合并,由小到大,一步步的成长历程。

 

三年四个国家大奖记忆犹新

  学校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记得有一次,我带队去和北京工业大学对口交流。北工大一位副校长说:“有两件事,我们服气你们学校,一件是你们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刘淇书记都为你们站台;一件是你们学校有一个上市公司。”

  2000年前后,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时,正赶上教育部出台了新的有关大学设置的规定。我们两校原来都叫“学院”,现在改“大学”,好多指标都不达标。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筹)。规定中有一条要求要有一项国家科技奖和一项国家教学奖。因此,在学校去“筹”工作中,就有了这样一项硬任务。但当时,我们这种小学校,对于申报国家奖完全陌生。于是学校组织人员就到处去调研,向获过奖的单位请教,去行业奖励管理部门咨询,去请教原归属系统的老领导,等等。

  经过细致调研,我们发现,原两校很多老师都有非常好的科研基础,完成过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我们还是具有申报国家奖实力的。但是老师们都非常朴实保守,做了很多研究有丰硕的成果和积累,却没有申报国家奖的意识和信心,于是学校就开始组织动员大家申报国家奖。这里面有很多细节和故事,我就不展开了。最终结果非常振奋人心。2007年,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推荐的徐小力教授牵头的项目“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当年北京市属单位中唯一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这次获奖,学校获得了报奖的经验也增强了其他老师报奖的信心。2008年,张福学教授牵头的一项国防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葛新权教授牵头的项目“消费类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技术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祝连庆教授牵头的项目“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特性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年连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北京日报以“实验室里藏不住的秘密”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看到这篇报道后,2010年1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和另外5位市领导到我校进行调研,对我校在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以充分肯定。三年连获4项第一单位国家科技奖的成绩展现了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新大学的知名度,鼓舞了广大教师建设好新学校的斗志,在我们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

  从2003年合校组建新大学到今年,学校取得了很多好成绩。2021年,学校完成的两项工作代表了学校这些年的建设成果。一件是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件是新校园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学校内涵建设和外延建设的历史性成果,会永远记录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发展史册中。

  2008年两校合并后,学校就把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学校的努力目标,写进了学校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也列入各年的工作任务计划中,确定引领学科按照博士授权标准进行培养建设,鼓励学校的一些教授成为其他博士授予单位的兼职博士生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生,也投入专项经费进行学位点建设。但前些年,按照上级的布局,北京、上海好多年没有增加新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是博士授予单位的,可以增设博士授权点),我校这项工作也耽误了好多年。再加上历史的原因,两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还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申博的过程一波三折。经过“十三五”的大力建设发展,2021年,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通过博士授权点的评审,成为我校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我校也被批准为博士授予单位,学校的办学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标志着学校内涵建设完成了一个阶段的目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学校几代领导集体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实现了几代信息科大人的夙愿。

  去年底,学校昌平新校园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组织了我们老同志去参观新校区。看到宽阔、崭新的校园,一栋栋挺拔的大楼,我感到特别激动和振奋,这是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的希望啊。记得1986年,我刚到清河小营校区。那时的校园,面积比现在还小,学校校门在第一教学楼门前,从小营东路到校门是一条不宽的路,路两边(现在实验楼和图书馆楼的位置)是种庄稼的田地。整个校园只有三栋正规的楼:一教学楼和南、北宿舍楼,还有几个简易的临建小楼。还记得1986级第一批本科生入学时,一个外地来送学生的家长,看到如此校园,坐在地上就哭起来了。多年来,校园以及办公条件成为制约我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发展的瓶颈,学校不得不到处去租校园,来满足基本教学要求。改善教学、办公环境是几代师生员工的最大愿望,建设全新的校园更是大家的梦想。今天,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几代领导集体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一个现代化的新校园矗立在京北大地上。新校园实现了全体师生员工的梦想,也标志着我校在外延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一所高校的发展建设历程是漫长的,任务是艰巨的。“十四五”是学校在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努力的汇集必将积淀出耀眼的光芒,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未来必定更加美好!(供稿:韩秋实 编辑:张帆 审核:杨静)

- 分享 -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