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芳华•人物】张健:团队传承 守正创新 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
张健,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兼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北京科技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近年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基金项目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我1999年研究生毕业,凭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信息领域的研究兴趣,加入了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信息系统教研室,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今年是我来校工作的第23个年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带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我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深厚滋养,团队也为学校在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领域的科研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贡献了力量。
融入科研团队,为科研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我来校后,加入了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工商分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孙铮教授是我们教研室负责人,也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领路人。孙铮老师对科研项目实践非常看重,经常跟我讲,信息系统领域的教学没有实践是教不好的,尤其大型项目的实践对个人成长极其重要。在孙老师的影响下,我把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科研活动当中,在教师生涯的起步阶段,就养成了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习惯。我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研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这个信念,2002年我又回到我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等一批科研项目,所以,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傅泽田教授,在我毕业后仍吸纳指导我参与科研工作。
2005年,葛新权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知识管理、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和国家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我非常荣幸地成为葛老师知识管理团队的一员。2008年,葛老师带领我参与了CQC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质量完成了科研任务,发明了“一种消费类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方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次经历,让我再次深刻理解了“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句话,也鼓舞着我在科研的道路上锐意进取,不懈探索。在葛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功申报了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智能决策与大数据应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团队也入选了北京市战略人才创新团队、北京市青年拔尖团队和北京市高水平师资创新团队。在团队的发展中,我强烈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深感知识管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融合信息技术,体现时代特征,科研的方向必须与学校的特色紧密融合。
面向重大需求,为科研发展贡献智慧
随着科研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研究渐渐聚焦于“消费安全、低碳减排、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知识工程与智能化信息决策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北京市的科研任务。我个人先后获评“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长城学者”“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等荣誉称号。
2017年,我牵头组织倪渊、齐林、王宗水等几个青年教师,开始探索文化科技领域的研究,并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如果我们不去尝试一定没有机会,搞科研就是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圈,敢于跨界,敢于挑战新问题”。我带领大家查资料、找文献,设计方案,反复讨论,鼓励青年老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每天讨论,就这样干了三个月,完成了申请书。最终,团队共同参加项目答辩,为学校第一次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承担任务过程中我们与合作单位一同攻关,顺利通过了绩效评价,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与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使团队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020年,基于团队在文化科技中取得的关键成果,团队又承担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相关项目研究,积极服务国家文物信息化领域,建立了文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凝聚科研力量,为科研团队培养青年人才
随着科研团队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老师加入了我们团队,青年教师经过博士期间的系统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捷的学术思维为团队注入了活力,而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科研状态也正是取得学术突破的黄金时期,很多学者的学术突破都是在青年时期取得的。这些青年教师,更需要一个展示能力、发挥专长的平台。我的成长,得益于葛老师的引领,对青年教师负责,让青年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发扬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传承与发展团队科研文化,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我责无旁贷。
为了让团队进一步凝聚方向,让年轻人快速成长,我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特点,帮助他们“定方向、定思路、定标杆、配资源”,让他们明确干什么、怎么干、以什么标准干,给予每位成员自我发挥的空间,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让每个人去干自己最擅长的部分,积极给青年教师创造机会,让更多的青年教师与学生领略到科研的魅力,积极主动的参与科研。团队的整体搭配做好了,就形成了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也充分激发了团队活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团队表现和有效的团队绩效也就水到渠成了。近年来,团队25名老师都得到快速成长,王宗水、马艳红等4人入选了北京市青年托举人才计划,金春华、陈进东、贾彦鹤、廖梦洁等7人有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主持经历,几乎所有老师都参加了国家级研究任务,团队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人人能够独当一面,团队真正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状态。
完善治理体系,为科研活动激发创新活力
2017年起,我先后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科技处处长,完成了从普通教师、科研人员向管理人员的身份转变。基于长期的科研积累,走上管理岗位后,我更加深切体会到研以致用、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管理实践、切实发挥科研成果服务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任经管学院院长期间,我跟班子商量,提出了将信息特色融入学院发展的思路:融信息特色 汇管理新知,将信息技术融入经济管理研究,推动学院转型发展。任科技处长,从科研服务对象转变为服务者,我更能切实懂得科研人员的需求和痛点。4年来,我按照国家、北京市和学校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放管服”“破五唯”各项政策,持续优化学校科技管理治理体系,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积极营造以信任为基础的、宽松的科研软环境,积极推动我校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服务首都建设。同时,我也积极凝练学校的科研特色,积极对接资源,推动学校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为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回望来时路,风雨踏征程。今年,我们将迎来学校八十五周年校庆和党的二十大。近年来,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学校“十四五”科研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信息科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科研工作大有可为,科研工作者大有可为。(供稿:张健 编辑:张帆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