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芳华·队伍】周哲海、柳渊:立足学科新起点,迎接事业新挑战
周哲海:持续不断的改革实践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周哲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机械工业现代光电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信息类(智能感知)学科负责人,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一直从事光电与视觉检测、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前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及横向课题50多项,发表期刊论文110余篇,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试计量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光电产业协会理事、中关村军民融合联席委员会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长城学者、北京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师德先锋、北京市优秀本科课程主讲教师等,获机械工业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次,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
入职18年从学生成长为管理者
我是2004年8月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来信息科大工作的。当时的信息科大正在两校合并筹建初期。当时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系刚刚设立了新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我的本科专业是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专业是光学工程,所以来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系工作在专业上也非常契合,能更好地学有所用。2007年,当时的系主任吕乃光教授又支持我回到清华大学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我在2011年1月博士毕业后,又回到学校全身心地投入光电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算来,从入职到现在也有18年了。
刚刚入职时,系里的领导吕乃光、邓文怡、刘桂礼、薛承军几位领导给了我很多支持,让我参与到了很多重要工作中,例如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光电本科实验室的设备采购及系列实验开设,以及一些专业新开课程的建设,等等。后来,祝连庆教授、董明利教授带领我参与到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过去10年,是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巨大进步的十年。学院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我也很有幸参与到了其中。例如,参与了光学工程学科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参与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国家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等项目的研究,作为参与者还组织参与了诸如ISPEMI、仪器学科博士生论坛、仪器学科院长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历练让我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
特别是2017年,我被任命为学院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在董明利院长的带领下,参与组织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专业申报建设、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等重要工作。与学院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分别入选了“双万计划”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专业,测控专业第二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申报获批了智能感知工程新专业。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让我从更大的视角、更宽的视野理解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和使命,更加坚定了我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作为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学校支持
我在学校的成长和发展,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密不可分。从2012年开始,学校针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绿色通道晋升制度、勤信人才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我在201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6年通过绿色通道晋升为正教授,2017年入选学校首批“勤信学者”支持计划,2019年入选北京长城学者支持计划和北京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被聘为北京工业大学的兼职博导。没有学校这些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我也不会快速成长起来,也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这些政策不仅支持了我个人的发展,也让整个学校的青年教师们都受益了。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因为这些政策快速成长起来,并且作出了很多突出的成绩。
我从入职以来就在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是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光电与视觉检测这两个方向,前后主持参与了国家省部级及横向课题50多项,发表期刊论文近110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从2011年博士毕业后,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矢量光束的生成、特性及应用研究,最近几年科研工作的重点是将矢量光束应用于光学显微成像、光镊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上,探索一些新的光学现象和机理,而且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开始初步探索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拉曼光谱分析、3D视觉检测等相关领域。
印象最深刻也最感慨的还是从2004至2012这8年间,这段时间是科研工作打基础的阶段。作为助教和讲师,申请科研经费比较困难,科研经费不足;由于不是研究生导师,没有研究生帮忙做课题。面对这样的困境,当时没有选择放弃或沉沦,而是尽力去寻找一些科研资源,主动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学校也给了很多支持。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住在学校的宿舍楼,所以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持,那就是可以随时来学校实验室做实验,而且较晚回家也很方便,所以那个时候做实验经常是从早做到晚,早上进实验室的时候天蒙蒙亮,到了晚上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星光满天了。
因为坚持和努力,顺利地度过了这个“创业阶段”的很多困难,并且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奠定了较好的科研基础,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等,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还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了访问学习。后来还加入了祝连庆教授领导的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得了学院和学校以及北京市的很多支持,科研经费多了起来,作为研究生导师也指导了多名硕士生,科研工作就顺利开展起来了。所以,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可能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不能放弃,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相信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持续不断的改革实践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个人的发展总是和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十三五”期间,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圆满完成了三大历史任务,特别是博士点的授权和新校区的启用,使得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环境得到了根本提升,为学校“十四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成绩得益于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学校持续不断的改革实践,得益于学校在党建、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出台了很多激励机制,激发了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的热情。
我目前所在学科为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去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一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几代信息科大人的心血,也是学校多年来持续改革的结果。应该说,博士点的获批不仅仅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对于学科本身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学科中的每一名老师也是如此,我们都要抓住这个新起点、新机遇去迎接新挑战。
在这个过程我也会带着我的团队尽最大的努力。2021年,作为团队负责人,在原来的机械工业现代光电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现代光电测试技术创新团队,目前团队有11位专任教师,围绕光电与视觉检测、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智能微系统等几个核心方向开展研究。我们希望,伴随着学校、学院和学科的快速发展,团队也能尽最大的努力,有更大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柳渊:90后教授博导,我为什么选择信息科大
柳渊,1990年8月出生,工学博士,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感知技术与系统,包括微纳半导体器件,红外探测芯片,智能显示技术等;专注于电子、激子及光子之间的转换效率,半导体中新奇物理现象及应用,半导体器件电学和光学的仿真设计;在晶体管、红外探测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光子晶体等领域发表SCI研究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引用超过1700次,H因子为22。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技术推广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青年编委等。
诸多优秀条件使我对这里“一见钟情”
2020年,我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博士毕业后来学校工作。毕业时荣获最高博士荣誉(Summa Cum Laude),并获得了德国德累斯顿州每年仅有2个名额的德国商业银行博士论文奖,收到了国际上包括英国剑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工作邀请。
我第一次了解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在读本科的时候。当时学傅里叶光学这门课,用的是我校吕乃光教授的教材。机遇巧合,2020年5月,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祝连庆教授邀请我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学术报告,并参观了实验室。我是做半导体器件和芯片技术研究的,当时看到实验室分子束外延、电子束曝光机等非常先进和优异的设备,了解到学院还拥有“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这些优秀的科研条件令我心动。同时,学院的综合实力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也令我印象深刻。我还看到仪器学科软科排名在全国能达到15、16位,和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名校都有相关合作……诸多优秀条件使我对这里“一见钟情”,所以当祝教授向我发出工作邀请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决定加入仪器科学与技术这个大家庭,继续科研征程,进一步提升综合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和学院对年轻学者给予大力支持
在科研上,学校和学院对我们年轻学者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后,在祝连庆教授的领导下,我作为集成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方向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搭建了红外探测器光电子平台。我们知道,高灵敏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在遥感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受到世界各国长期关注。二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是新一代中长波红外探测器,也是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之一。面对我国在红外探测领域的困境,我们研究团队提出“以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突破西方技术壁垒”理念,承担了装备发展部,军科委等多个部门的重大项目。针对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小尺寸、低功耗、高可靠性红外探测器的需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二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的国际前沿研究,突破半导体势垒层量子结构设计、半导体材料组分精确表征和控制、异质结外延生长缺陷控制、芯片暗电流抑制等技术,研制了高温工作中长波红外探测器,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化,目前正在往中试线方向前进。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世界顶级期刊上进行报道,我也多次受邀在国际光电领域顶级会议如Photonics &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um上作邀请报告,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这个学科大平台,我也成功入选了中国科协托举人才项目,北京市高层次人才项目等。
此外,学校还非常注重立德树人教育。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我依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重点支持)”项目,以“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活动开展中心,在学校率先开展了研究生导学思政工作,强化思政引领,立德树人铸师魂,积极探索“提升研究生自我驱动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具体开展了学习科研、日常生活、职业发展三个层面的系列活动,包括“桥苑大讲堂”“博雅钢琴大讲堂”“梦想与祖国同行主题演讲”“红色电影节”等系列师生活动。整个活动开展下来,感觉非常愉快,学生反映也特别好,让第一次做研究生导师的我感触良多,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成长。该导学思政项目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大会上分享成果一次,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一”项目“特色活动创建”奖。
团队拧成一条绳,齐心协力克难关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在立德树人、科研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国际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让人骄傲的成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件事:第一是博士点授权单位申请成功,这离不开学校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优势科研领域及加强国际化建设等方面做出的整体决策和努力;第二是新校区建设,我们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校园空间环境制约等相关问题。学校领导小组攻坚克难,建成了漂亮大气、功能齐全的新校区,这为我校可持续性发展,再上历史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犹记得我正式入校工作时,学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学校党委带领全体师生砥砺奋进,奋力攻坚“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扎实向建设具有“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军工特色”高水平大学道路上迈进。对于仪器学科来说,当时最主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博士点申报和第五轮学科评估。
作为新引进的教授及光电学院院长助理,我见证并参与了申请博士点的艰辛过程。博士点申报是我校“十三五”三大历史性任务之一,董明利院长为了准备申博材料及第五轮学科评估,常常工作到深夜,这种匠人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家。我们整个团队拧成一条绳,齐心协作,攻克难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2021年7月26日等来了好消息,教育部网站公布我校成功入选博士点授权单位,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也成为我校首个博士点,同时也是北京地区2022年可以直接博士招生的唯一单位。
作为这个科研大家庭的新人,过去我没有什么贡献,但我坚信,在博士点的建设过程中,在接下来三年博士点考核的关键时期,我们新一代仪器人有责任也有信心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学校的未来,我们更是充满期待、充满信心、充满斗志。(供稿:光电学院 周哲海 柳渊 编辑:张帆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