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寄语2022级研究生:以学兼济天下 以学益智修身
以学兼济天下 以学益智修身
——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永生
(2022年9月7日)
亲爱的2022级同学们、老师们:
九月时节,金风玉露,桂馥兰香。今天,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隆重举行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传亮书记和全体教职员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1120名研究生,特别是首次加入信息科大“大家庭”的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高校,诞生于1937年抗日烽火中,曾随着国家大三线建设而毅然西迁,也曾分别隶属原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在走过了“实业救国”、“工业报国”、“信息强国”三大历史阶段之后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军工特色和行业特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校党委擎画了学校“十四五”发展蓝图,将以信息特色为引领,秉持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在85年的办学历史中,一代代信息科大人从这里出发,参与和见证了国家机械工业、国防军工、计算机科学的起步、发展与壮大,谱写了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相偕行的壮丽篇章。
同学们,今年我们圆满完成首届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共录取来自我校以及宁夏大学等18所国内高校的博士生20人,同时也迎来了1100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其中攻读学术学位306人、专业学位794人。你们勤奋刻苦、披荆斩棘,成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成为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你们之中,刘陈华同学硕士期间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并编写工业软件编程的专业书籍1部;王凤坤同学本科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篇;本校的聂靖淇同学作为机器人足球队(water队)队长,带领团队获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足球机器人中型组冠军……同学们都有着很好的学缘背景和学术研究潜力,今天将在信息科大开启新的人生篇章,进入硕博学习阶段。与之前不同的是,你们需要在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探索钻研,在不断实践中获得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中勤耕不辍、锐意创新。而这些探索、实践和攻关,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句话更是为我们坚持学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下面,我将围绕“以学兼济天下,以学益智修身”的主题,对你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你们涵养德行,砥砺奉献,心怀大爱。研究生阶段,是你们真正投身社会前最后的准备阶段,每个人都将完成价值塑造、健全独立人格、锤炼生存本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不断面临各种道德考验和选择,考试诚信、学术规范,自媒体的立场主张,集体生活的人际关系,闲暇时光的兴趣爱好……如何辨是非、做取舍,都是你们品德修为的试金石。德行是立身之本,品德修为的涵养是同学们完善人格的内在需求。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校退休教师孙毓仁,自2005年起参与学校关工委工作,曾组建 “五老”核心与骨干队伍,退休17载,风雨无阻地践行着“不忘初心,不计报酬”的承诺,助力学校主渠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获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突出贡献‘五老’代表”荣誉称号,2021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正像孙老师所说:“能为下一代做点什么,是在享受奉献的快乐。”学校2019年派驻延庆称沟湾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何颖利老师,在任职的两年中,知重负重、苦干实干,用双脚丈量热土,拿真心帮扶群众,扶贫路上硕果累累,作为北京市“第一书记”代表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春节团拜会,被评为 “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市城乡社区共建先进个人”。这两年,学校有3000余名师生光荣地参与了国庆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庆祝活动、460余名师生志愿服务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论是在群众游行、文艺演出,还是志愿服务中,他们都展现了“信息科大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立足平凡,成就不凡。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继承这些师长们的精神品质,不断涵养崇德向善的人生底蕴,在心怀大爱、赤诚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希望你们契合时代,巧思创新,至诚报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有力回应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今年7月18日,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一个缩影。但我们仍要看到,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与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环境,突破关键领域的技术壁垒,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代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破题之道,创新为策。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目前,我校拥有省部级与行业重点科研机构31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与央属院校合作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7个,参与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今年,我们相继与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签署共建协议,成立文物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与北京市文物局共建中轴线文化数据中心,推动“中轴线申遗”项目落实;与昌平区合作,参与“两区”建设,推动校城融合、产城融合;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合作,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此外,以我校祝连庆、苏中、高国伟、黄民、张健等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高精尖仪器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控制、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等领域中屡获佳绩,助推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科技强军壮大国防力量、推动学校创新发展持续进步。学校在努力为你们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成才机遇,勉励你们锤炼探索未知的科研精神、磨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追求至诚报国的人生价值。同学们,希望你们坚定强国志,务实报国行,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韧,引领人生不断迈上新的高度。
三是希望你们向内探索,自尊自律,修身正己。最近几年,“内卷”成为网络热词,年轻人摆烂、躺平之声四起,嘴上说着随便,心里装着不甘,与其说是自暴自弃,不如说是惧难偷懒。还有一些人,即使身体“躺平”,精神却“躺不平”,于是出现了情绪焦躁、精神内耗等各种问题。在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中,一定程度的“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竞争,理性应对挑战,学会自知自洽。我校张福学教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50年中,勤勉自律,坚持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笔耕不辍,专著23部,编著5000多万字,成为压电学和传感器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7次到人民大会堂受奖。他砥砺深耕、笃行不怠,直到去世前夕仍每天深入实验室、坚守在科研第一线。至今他的故事仍在信息科大师生中流传。张福学教授的奋斗精神很好的诠释了《礼记》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诉我们真正的修己立己就是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忠诚地践行。同学们,希望你们致虚极,守静笃,恪守自律精神,沉下心来读书做学问,时时反躬自省、事事“反求诸己”,内外兼修,保持热忱,拥有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同学们!向阳而生者,难至迟暮,自强不息者,永远青春。站在新百年的起跑线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程,与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同步,千载难逢的机遇,正朝着你我迎面走来。这种机遇既是使命,也是荣光,既是报国之时,也是成就人生之际。希望你们在不摆烂、不躺平、不焦虑的校园生活中潜心学术,实践创新,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最后,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快乐成长,自信成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