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校史馆启动“口述历史”人物访谈工作

  为最大程度地保存学校历史文化记忆,传承办学精神,发挥校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校史馆正式启动“口述历史”人物访谈工作。

  3月27日,校史馆工作人员邀请栗书贤莅临校史馆,开展口述历史访谈。栗书贤回顾了自己50年的执教生涯,娓娓述说学校早期建立、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他在学校半个世纪的成长感悟,展现了学校早期艰苦创业和开拓发展的历史,以及个人命运同时代变迁、学校发展紧密相依的关系。

  栗书贤,高级工程师,1940年生人,祖籍河北任丘市,曾任北京电力电子学会及北京电力电子协会理事、全国高校电工及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评审专家。连续四年获得机械部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机械工业部党员代表,先后获得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奖、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荣誉。

  栗书贤1963年自天津机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小营校区校址)。2000年到达退休年龄后又继续在学校工作13年,直至2013年才离开了他付出半生心血的实验室。在学校历经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他见证了学校数度更名、几度分合、办学跃升的发展历史。

  访谈中,栗书贤讲述了小营校区初创时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岁月里全校师生的执着与坚守。1963年他站上讲台,讲授电工学、电机学、电力拖动、可控硅技术等课程。1973年文革后期筹备恢复办学,学校将开设实验室的任务交给他。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是一道道鸿沟:没有起步资金、没有实验室场地、没有实验教学设备、只有他一个实验员……面对全校上下恢复办学的热情、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栗书贤暗下决心:“再困难也要想办法建起来!”他协调教室做实验场地,用废弃木桌拼凑实验桌,用废铁板焊接成接线盒,从北京变压器厂废弃的残次品中挑拣可供实验用的可控硅……10年内,栗书贤跑遍了北京机械局下属的60个工厂,先后为学校搭建了电工学、电子学、电机与变流、数字电路与直流调速等4个实验室,其中变流技术实验室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他一手建立的实验室一度成为全国工科学校实验室示范点,来自柬埔寨的院校领导在参观完学校实验室后,对栗书贤竖起了大拇指。

  学校机电实习中心成立后,他担任实习中心主任,经过努力,使得教学条件和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为学校实现机电结合、强弱电结合的办学特色做出了贡献。1994年,学校在北京市金工教学评估获得第四名。他主持开发了六种实验装置,装备了学校两个实验室。同时,还向上海交大、天津工业大学、澳门大学等30多所全国大中专院校提供实验装置设备,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他研制的4.5吨负荷车制动力和速度控制系统被机械部试验场采用,研制的JZB-I 型晶闸管变流技术实验装置获得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奖。回顾这一生,他动情地感慨:“我对学校充满了感情。感谢学校多年来的培养和关照,我热爱我们的学校!”

  访谈结束后,栗书贤带领校史馆工作人员来到机电实习中心参观,与机电实习中心主任郑军一起,讲述了产于60年代、70年代的一台台“工业母机”的故事。这些机床中,还包括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台普通车床,这是在国家工业发展史上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机床,其精度当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因其在国家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这台机床被印制在第三套两元面值人民币上。

  校史馆将继续推进“口述历史”人物访谈工作,陆续对专家学者、离退休领导、教职员工以及校友代表开展口述史采访,为校史记忆留下珍贵影像资料,同时为新校区校史馆建设奠定基础。

  (供稿:校史馆 于岩、余志超 摄影:校史馆 王宇奇 编辑:田驰正 审核:杨静)

- 分享 -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