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7人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先锋”称号
发布时间:
2023.06.01
5月25日,北京市教育工会公布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推荐结果,我校7人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先锋”荣誉称号。其中,董明利、秦雷、郭春燕荣获“教书育人先锋”荣誉称号,康延、杨鸿波荣获“管理育人先锋”荣誉称号,刘峰、朱亚媛荣获“服务育人先锋”荣誉称号。
先进事迹:
光电学院 董明利

董明利,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三八红旗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光电测试技术”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北京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北京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负责人。长期从事光电与视觉测量、精密检测技术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及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合作课题10余项,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1项。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实验室仪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秦雷

秦雷,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惯性与声学传感技术北京市工程中心副主任、新型传感器概念验证平台副主任、《传感器世界》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电子学会传感与微系统分会副秘书长,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基金会评专家。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曾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电子学会三等奖一项。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装发重大项目在内的20余项课题,累积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其中3项已获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两千余万元,研制的产品分别在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得到应用。作为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科研经费从400万元/年,提高到1500万元/年,并实现了国家级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带领团队筹建的“惯性与声学传感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于2021年11月获得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建设,总投资1.3亿元;带领团队申报的“新型传感器概念验证平台”于2022年12月获得北京市科委的批复,面向全国传感器行业提供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产品的全方位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春燕

郭春燕,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曾指导研究生多次参加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承担线上线下大量教学任务,潜心研究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评选一等奖、北京市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美课堂二等奖。曾主持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网络VR展馆制作工作;曾在暑期带领学生赴湖南新化、新宁、洞口三县18个深度贫困村调研,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工作20多天圆满完成调研任务;曾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委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案例库建设,热心学术公益。参与教育部2020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调整修订工作。为北京市“党课开讲啦”活动录制讲党课视频;受邀在校内校外讲党课,近几年宣讲党课数十次。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康延

康延,中共党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曾荣获校“优秀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评为“我最喜欢的老师”。十年如一日扎根在辅导员工作一线服务学生,带过四个年级共计1000余名学生,发展学生党员600余人,培养学生干部200余人。所带学生、学生党支部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以来,带领学生服务首都发展,获得北京市红色“1+1”示范活动北京奖项10余项,特别是在2018年获得了北京市二等奖。2021年指导学院2个学生党支部参加校优秀党日活动答辩,全部评为优秀,是全校唯一评优率100%的学院。连续两年指导学生荣获北京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征文一等奖,学生党员骨干为班委的通信1701班获得2019年北京市优秀示范班集体、电信1802班获得2020年北京先进班集体。善用“大思政课”,通过公众号发布“学党史”系列推送100余篇,连续3年开展党员联系宿舍;围绕“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条主线,开展党员联系宿舍,建设好“最小红色单元格”;连续7年指导学生支部与离退休教师支部建设“互动课堂”;注重发挥网络的作用,创办党员通信站、建设学院公众号,成为“三全育人”实践平台。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杨鸿波

杨鸿波,教授,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全面推进研究生“四位一体”思政育人格局建设,组织并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一”项目建设培育工作。及时与同事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连续3年向上级及时报送疫情数据,落实落细核酸检测,涉疫师生情况排查,进出校、离京返京排查与审批等工作。探索落实、丰富“四位一体”师德建设模式;起草制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连续多年指导完成新入职教师思想政治审查和师德考察工作,组织新入职教职工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组织完成2018-2022年度学校全员师德考核任务;连续3年组织开展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状况的问卷调查,完成调查分析报告,等等。起草并多次修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支持计划》,指导制定了《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协助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曾获北京市教育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优秀学员等荣誉。参与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受到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和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资助;出版教材2部;发表科研论文20篇科研论文,申请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并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获软件著作权2项。
校医院 刘峰

刘峰,中共党员,校医院副院长。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自部队转业至我校工作已经15年有余。目前分管传染病防控、院感管理、安全防控、固定资产管理、清河和小营两校区门诊部日常管理工作。曾获校级国庆群众游行活动先进个人奖、学校师德标兵、海淀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积极贡献奖、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奖等荣誉。2012年7月,作为驻地保障医生参与学生军训。在疫情防控期间,起草制定规章制度、工作方案、防疫手册等;曾零晨3点从家里出发,冒着大雪在高速上开车3个多小时赶至丰台,忍着饥饿与寒冷,足足等了3个小时才抢购到15支测温枪;2022年5月,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详细制定学校核酸自采工作方案,并紧急联系第三方公司为校内志愿者开展线上培训,最终与其他同事一起,连续7天完成了六个校区8个采样点共计570余人和570个环采点的核酸自采工作;曾独自一人负责小营南区隔离观察同学的管理和对密接人员的管控处置,全力做好健康驿站管理;2022年11月,率先参与学校疫情防控驻校保障工作,全力落实人员流调、发放物资、安排转运、隔离、与疾控部门和属地社区联系、安排校内全员核酸等项工作,一直忙到同学们放假离校。
图书馆 朱亚媛

朱亚媛,图书馆副馆长,高级会计师。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紧急采购图书消杀设备,对三校区馆全部阅览桌加装隔板,全力保障图书和阅览室消杀、学生入馆、线上访问、线上离校审批等事项。严格落实四校区馆(驿站)一周七天全天开放运行机制,开展图书委托通借通还服务。组织制定修订了图书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四校区馆统一入馆规则、《图书馆参考咨询常见问题分类汇编》等二十余项管理制度文件,规范了信访工作处理流程、合同及项目验收等工作。组织带领馆员开展馆藏图书资产、固定资产等设备、物资的清查工作,完成新校区图书馆搬迁配套方案起草工作;完成小营馆地下书库人防空间、五层特色书库等八万余册图书进行分类,打包、编号,并全部搬运至新校区临时书库。配合学校基建处完成小营馆五个楼层电梯间楼板加固工程;完成期刊服务部办公室和研讨室隔断封闭工作。深化参考咨询服务功能,组织完成市属高校ESI学科动态分析双月报告、我校ESI学科排名动态双月快报,推进完成年度中外文数据库利用情况评估报告、科研产出与影响力分析报告、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对学校学科建设的支撑报告等;创新开展重点学科资源导航建设工作,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导航工作,信息科大文库建设、学生作品库特色资源的建设服务工作等。(供稿:校工会 白莎莎;党委宣传部 张帆 编辑:张帆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