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毕业季·我和我的导师】闻小永:我的6篇SCI凝结了他多少心血?

  求索科研,路漫修远。闻小永老师是我漫漫求学路上驱散雾霭的明灯,一路伴我前行。蜡炬耀夜传薪火,杏雨润物沃新花。此刻,我即将毕业,当我回首过往三年,好似捡起了一面棱角泛绿但镜面清澈的镜子,照出我昨日青涩以及深藏的情感,光影之间忍不住去追忆与闻小勇老师的这段师徒往事,一来感念师恩,二来再启征程。

 

  研究生入学后,闻老师为了让我尽快熟悉、带我真正入门,便单独给我讲了一篇SCI论文,内容复杂,晦涩难懂,但他讲的非常详细,对于公式推导的每一步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理解,对于难点会耐心反复跟我讲解直到我彻底明白。从这件看似简单但过程艰辛的事情之后,我就对闻老师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他对待科研严谨的态度和对工作的敬畏之心,深深打动着我,且对我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刚开始那段时间,每周的工作汇报对于我来说都是如坐针毡,因为实验一直不顺利,自己的努力付出一无所得,负面情绪慢慢积蓄,一触即发。闻老师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多次与我沟通,他安慰我学术之路本身就是漫长而孤独的,急不得,要沉下心、稳下情绪,反复尝试,慢慢来。他带着我一起寻找问题,一个个排除干扰因素,总结操作失败的原因,把难得的休息时间都给了我们,就为了为我们建立良好的科研习惯、为我们消解焦虑、言传身教科研应该怎么做。细细回想最开始的那段时间,在闻老师的帮助下,我在不断地重复中磨练了耐性、积累了经验。

  在写第一篇论文时,由于我急于求成,公式推得一塌糊涂,实验结果也不尽人意,坚持了一段时间依然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个过程闻老师默不作声,但他一直默默观察,也让我自己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先尝试去解决问题。在我灰头土脸、士气不振的时候,闻老师发给了我他改进后的程序,细细地指出我从哪一步开始,哪里出错了,哪里的理论依据不够。原来,在我做论文的每个环节,闻老师都仔细、时刻地观察着,但是并不急于干预,让我自己先感受这个过程、让我自己先想办法发现问题。我感受到了闻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浮躁,从那以后我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稳下心搞科研。看到我初尝打击,闻老师也会及时鼓励我:“已经很不错了,有理论、有实践、有行动力,也没有谁在刚开始就会写论文,多写多练多总结就好了。”听完他的一番话,我原本暗淡的眼神重新有了光亮,仿佛自己在一片孤海上漂了几个月终于看到了穿透迷雾的亮光和方向。接着,闻老师进一步帮我缕清思路,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意见,这一篇论文写下来我的确受益良多。

 

  我时刻记得闻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假期是用来超越别人的。在闻老师的鼓励、鞭策和指导下,我逐渐沉迷其中,不放过假期任何时间,取得了一些自己觉得还可以的成绩。但科研路上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不会总一帆风顺,有一次,我在投稿时遇到了十分“难缠”的审稿人,给我的论文提了很多负面意见,面对那接近6页的PDF审稿意见,我甚至一条也解决不了,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的我非常慌张,那段时间连睡觉都在想要如何去应付这些审稿意见,甚至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一度想要放弃。但在关键时刻,闻老师抽出周末的休息时间和工作日的深夜,与我开启腾讯会议逐条讨论审稿意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一年两次的大修和一次小修后,这篇论文终于在SCI期刊《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上正式发表,成功地说服了审稿人,我也成功地完成了自己身心的蜕变,变得更加坚定、更有韧劲、更不怕打击。这一切都离不开闻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更离不开他传达于我的信念:唯有坚持,才能成功。

  疫情期间,每周都会有线上组会时间,闻老师通过腾讯会议关心我们每周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讲解一些可积系统研究前沿。纵使相隔千里,以器传声,话语间仍藏不住闻老师对我们深深的关爱。居家的时间总是不如在学校自律,闻老师总是谆谆告诫我们“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要懂得利用好时间,把握住研究机遇。

  研三或许是我最浮躁的一年,也是我想法最多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于是我开始变得有些骄傲,遇到学术上的问题总是过于自信,也导致我对一些问题越来越不屑。在修改毕业论文之际,考博复试、新的论文修改意见等等很多事都堆在了一起,由于我的不细心和浮躁,文中出现了很多很多本不该出现的错误,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修改,一向和蔼温柔的闻老师看到了我的状态,终于对我发了火,他直指扼要,严厉告诫我,不管任何时候,做事都要虚心,尤其是我们做科研的,不要做井底之蛙,更不要以为你自己在学术方面有多大的造诣,在每一个领域深耕的人,靠的都是谦虚和持续的努力。闻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我这才想起我当初喜欢做科研的初心,于是我戒骄戒躁,虚心听取了闻老师的意见,繁琐的事情一件件细细地办,在我和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5月份我们接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D》的录用通知。

  在闻老师的带领和帮助下,研究生期间,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二区期刊《Nonlinear Dynamics》,《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Results in Physics》等国际优秀的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篇,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等荣誉,从学术能力和学术态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蜕变。这些成就,一大部分都要归因于我的导师——闻小永,是他在我迷茫困惑时给我指明方向,指引我感受学术之难、学术之美,指引我用智慧和优秀的品质去处理繁杂无序的工作乃至生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年的科研学习生活转瞬将逝,但这段经历注定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记忆永远被铭记。我的导师闻小永教授一路相伴、鼎力支持,传授给我的不止是知识和技能,更是谦虚求学的态度、乐观平和的心态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如师亦如父。能够成为闻老师的学生,永远值得我骄傲和庆幸。

  本文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2023年“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作品。作者林喆,理学院学生,毕业去向: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攻读博士。

   (供稿/图片:林喆 编辑:李萌 审核:杨静)

- 分享 -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