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科2035产业新领袖联创计划访校日活动”在我校举办
4月18日,“信科2035产业新领袖联创计划访校日活动”在我校沙河校区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政府、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多方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目标贡献力量。我校党委书记解江凌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
解江凌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回顾了学校88年的办学历程,以及在光电检测、智能装备、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深厚积淀。他指出,作为信息科技领域的特色高校,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为己任。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布局未来数智产业学院、信创产业学院等创新平台,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解江凌表示,“信科2035产业新领袖联创计划”致力于通过校企协同,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养兼具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产业领军人才。他呼吁各方携手努力,共同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为实现2035年新型工业化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昕在发言中进一步阐释了“联创计划”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路径。他指出,该计划由学校联合顶尖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探索细分行业的“未来工厂”模式。陈昕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配备优秀师资力量,开放科研实验设施,整合优质资源,为计划提供全方位支持。希望通过“联创计划”,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明确攻关目标,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校城融合处处长熊玉川详细介绍了昌平区的“四张名片”——生态底色、科创底气、人才人气与融合发展。她表示,昌平区已形成以未来科学城为核心的“两谷一园”科创格局,并通过校城融合政策大力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沙河高教园区集聚了8所高校、120个重点实验室,并规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等特色载体,为“联创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与政策保障。
活动中,我校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雷教授作为“联创计划”导师代表发言。他指出,高校科研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真正做到“俯下身子”服务实际问题。导师团队将深入一线,精准对接企业技术痛点,确保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构建产教融合的新生态。秦雷表示,这一模式将助力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未来工厂的范式探索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席主任陈勇博士作为召集人,详细介绍了“联创计划”的目标、宗旨及培养方案。他指出,“联创计划”将以企业提供的应用场景为基础,结合创新工具洞察市场需求,依托学校的科技成果赋能,形成“场景+需求+科技成果”的新型联创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计划将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科研与人才资源,实现产校融合、低成本创新、轻资产创业的目标。
活动中,来自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江苏薪泽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龙泉剑钉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九一树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吴江市奇立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智慧海洋牧场、装备智能化、智能冷链物流等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为“联创计划”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学校科研宣传片,参观了科研实验室和图书馆,深入了解学校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力。
此次访校日活动不仅是一次创新资源的整合,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动员。“联创计划”将以明确的路径、创新的机制,推动科技报国与产业兴邦同频共振。未来,我校将与各界伙伴携手,在信息科技的浪潮中书写新型工业化的壮丽篇章。
山东省东阿县副县长董中元,北京未来科学城、山东省东阿县、全国二十余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我校党校办、科技处、产融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供稿:产融办 李梦华 图片:宣传部 刘涧 编辑:郭辉 审核:吕丽峰)
信科2035产业新领袖联创计划简介:
“信科2035产业新领袖联创计划”是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精一正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科技赋能产业专项计划。该计划旨在培育一批以信息科技领跑细分赛道、开启“产业大脑”、擅长智能装备与运维的新时代产业新力量,助力创建未来工厂。“联创计划”历时18个月,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力量,面向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需求,帮助经营者突破固有思维,提升新技术洞察力与战略思维,实现向智能化、机器人化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学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联创计划”将推动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共同开创产教融合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