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第八届科技创新节开幕式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表彰会隆重举办

3-全景.jpg

11月13日下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第八届科技创新节开幕式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表彰会在沙河校区星光剧场隆重举办。校党委书记解江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昕、王兴芬、肖志松、贺威,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世智,校长助理林国策出席开幕式。第八届科技创新节组委会成员、各学院相关工作负责人、师生代表参与会议。活动由贺威主持。

自2017年起,科技创新节连续举办8届,成为信息科大广受师生欢迎的多个品牌项目,涌现出众多在科创工作表现突出的团队与个人,为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搭建了坚实广阔的平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学校在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展示窗口。

7.jpg

解江凌、郭福等参会领导与学生代表共同为第八届科技创新节开幕并启动学校“星光基金”。

4.jpg

肖志松代表学校对第八届科技创新节的开幕表示祝贺,希望各部门及学院精心筹备,师生积极参与,用科创成果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全力提升我校师生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的硬实力。

5.jpg

校团委书记王晗介绍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情况。

6-颁奖1.jpg

解江凌、郭福为第十四届“挑战杯”国赛获奖团队颁奖。

6-颁奖2.jpg

陈昕为第十四届“挑战杯”国赛获奖团队指导教师颁奖。

6-颁奖3.jpg

王兴芬为第十八届“创新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获奖集体颁奖。

现场5组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团队代表依次上台展示科创成果,分享科研经验。

8.jpg

应用技术学院苏鹏教授指导的团队项目获得今年“挑战杯”国赛金奖,他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做到 “眼中有光,脚下有泥”。“眼中有光”要求科创工作者选择项目要瞄准社会需求与国家需要,“脚下有泥”要求科创工作者开展工作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9.jpg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尤睿教授作为学校青年科研工作教师代表发言。他表示科研首先要有坚定目标,即是拥有科研报国的志向,其所在团队聚焦国防军工、医工交叉微系统,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方向发展为目标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团队要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才能将“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良好的科研组织、关键问题攻关、技术服务和创新应用能力以及突出发展潜力是能够做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的必备能力。此外,团队还需拥有积极的科研心态、养成良好科研习惯并谨记学术道德。

10.jpg

“挑战杯”金奖获得项目《智能二便护理系统——卧床康复领域开拓者》团队成员代表刘征对项目的初衷、开展情况与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项目产品聚焦社会热点问题,以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为出发点,解决失能及卧床人群二便护理难题。项目拥有核心技术优势,提高二便护理处理效率150%,减少人工工作量,可以满足复杂护理需求。提到参赛的体验,刘征说:“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总有一种‘命缩力’,现在面对任何挑战的时候,我会说 ‘我想试试’。”

11.jpg

“挑战杯”国赛银奖获得者《纤路“光”影:血管介入导丝光纤导航开创精准医疗国产化新时代》项目团队面对治疗心血管疾病高端医疗设备国产率不足3%的困境,挺身破局,历时4年研发,首次攻克了多芯光纤光栅高精准刻写和传感解调技术,突破解决了血管介入手术中导丝器械“相对位置难确定”和“力触控制不精准”两大难题,开发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导航系统。团队代表王康说:“这一路走来,我们从未退缩,路途中的我们,早已收获满满。”

12.jpg

“学术小院”第一期发布课题《基于 AI 技术的古典诗词影像生成与传播》由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学生团队承接,团队代表田田对课题开展过程与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团队成员以新闻与传播学科为依托,紧跟媒介技术发展趋势,突出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的融合特色,巧妙运用AI技术把古典诗词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影像作品。团队聚焦中华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完成的作品在抖音发布后,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转发。

2-观众全景.jpg

学校将以科技创新节为契机持续优化我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培养。进一步构建学校高水平科研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用科创成果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升我校师生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的硬实力,用实际行动书写信息科大人服务国家发展建设的崭新篇章。(供稿:党委研工部 马川茼 图片:刘涧 学生融媒体工作室 郭禹辰 编辑:张帆 审核:杨静)

- 分享 -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