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引路 文化交融共进:我校2025国际暑期学校圆满收官
今年暑期,我校国际交流学院首次系统推出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自6月30日启幕至8月16日圆满收官,来自10个国家、6个批次、220余名国际师生齐聚校园,共同投入为期一个半月的沉浸式学习与交流之旅。语言学习、科技探索与文化体验在这里交织,不仅集中展现了我校国际化办学的成果与特色,也为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
越南学生暑期交流团——信息科技与中华文化双线并进
6月30日本次暑期学校的序幕由越南学生交流团拉开。师生们在人工智能、编程实践等课程中,直观感受中国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脉动;在书法、茶艺课堂中,他们则沉浸于东方美学与文化哲思。科技与文化双线并进,使学生们既看到“未来的中国”,又理解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分享时刻,学生们表示,这段学习不仅帮助他们打开了科技视野,更让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直观而生动的理解。
中医文化国际交流营——中医智慧跨越国界
7月6日,“中医文化国际交流营”学员来自法国、老挝、泰国、西班牙、越南五国。在课堂上,他们学习经络运行与针灸推拿的基本原理,走进实验室探索中医药的现代化应用,动手辨识常见药材,理解“望闻问切”的诊疗逻辑。
学员们惊叹于中医“治未病”的智慧,称其是“理解东方生命观的一把钥匙”。许多学员还表达了希望未来能将中医理念介绍到本国课堂的愿望,让更多青年体会这份古老而现代的医学智慧。
“走近中国”俄罗斯中学生语言文化交流团——汉语学习与北京记忆
7月9日,俄罗斯中学生团组走进我校,开启沉浸式语言文化交流之旅。在汉语课堂上,他们认真练习日常交流用语;在文化讲座中,他们探讨“共享未来”的主题;在与中国同龄人的互动中,他们收获了友谊和理解。
结束学习之际,学生们动情地说:“我们带走的不只是汉语,更是一份与中国青春同行的记忆。”这批学员的学习,为中俄青少年的交流搭建了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乐学北京,感知中国”韩国中学生夏令营——短程亦有深情
7月20日,韩国师生交流团作为我校国际暑期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利开营。学员们在丰富的课程中感受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魅力:中文课堂通过互动对话和生活场景教学,帮助他们快速建立交流能力;手工与艺术体验环节如京剧脸谱绘制、中国结编织,则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中华文化的精妙与意蕴。
学习期间,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理解。结营时,多名学生真诚表示,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的新窗口,收获了知识、友情与感动。
第二批越南师生团——文化与科技并行
7月28日,第二批越南师生抵达我校,延续暑期学校“文化与科技并行”的特色主题。在人工智能课程中,他们走进实验室,学习基础编程与智能控制,尝试让机械臂完成动作指令,直观体会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生产与生活;在新媒体课堂上,师生们分组完成短视频拍摄与编辑,借助数字化创意讲述自己的中国印象。
与此同时,文化课程同样精彩纷呈。学员们在书法课堂上临摹“和”“智”等汉字,感悟东方美学的含蓄与深邃;在中国结编织中体会寓意团圆和美的传统文化。多维度的学习让他们在探索未来科技的同时,也与中华文化的厚重相遇。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段跨学科的课程不仅拓宽了专业与文化的双重视野,也让他们对“科技与文化共融”的理念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俄罗斯·中亚暑期学校——四国百余师生的跨文化之旅
作为暑期学校的压轴项目,7月下旬至8月中旬,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百余名师生汇聚沙河校区。他们参加了语言课程、工程实践与跨文化交流等系统项目。这也是我校近年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暑期交流。
学习与交流中,学员们在汉语课堂中体验语言之美,在书法、京剧脸谱、编结等课程中触摸中华艺术的神韵,在工程实践与实验课堂中感受中国高校的科技力量与创新氛围。他们走进北京的历史文化地标,感知古都深厚底蕴与现代气息的交织,更以共同熟悉的语言展开跨文化对话,分享成长经历与文化视角,收获理解与友谊。
为期一个半月的2025国际暑期学校,以六个批次的国际团组为载体,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多彩画卷。从6月30日到8月16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共同见证了知识与文化的交汇,也共同书写了理解与友谊的新篇章。这一系列活动为海外师生搭建了学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向世界展示了我校在教育国际化中的责任与担当。(供稿:国际交流学院 易融 图片:程祥珊 杨鎏 易融 编辑/审核: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