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三个强化” 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实践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24.09.19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整合学校育人空间、环境和资源,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努力将社区从学生教育管理的“末梢”转变为思想引领、发展指导、生活保障工作的“前哨”,打通学校育人“最后一公里”。学校勤信青年“一站式”学生社区入选北京市“一站式”学生社区十大示范项目。

一是强化组织架构,筑牢党建引领发展新根基。学校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督促措施落实,完善场地、经费、人员等保障。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学院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打通“两横两纵”,践行“一线规则”,通过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学工队伍入驻社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社区、专业力量下沉社区,推动形成以“思想领航员”“成才导航员”“朋辈助航员”“安全护航员”为格局的“一楼四员”育人力量。以党建引领为航标,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通过开展书记面对面、校长咖啡厅、导师下午茶、双百双进等学校特色品牌活动,有序开展“铸魂赋能”“学业蓄能”“身心充能”“生涯增能”四项工作计划,推动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校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强阵地、优设置、做表率、重宣传,强化学生社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设置德馨、汇智、体勤、美韵、劳砺、守宁六大类师生混编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制定“一站式”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工作实施方案,选拔驻楼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划分学生党员宿舍网格责任区,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片长-楼长-层长-舍长”四级网格化社区学生工作管理体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和活动组织等,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中成长成才。

二是强化育人场域重塑,拓展特色文化育人新平台。充分整合学校育人空间、环境和资源,坚持将“勤信”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按照“四厅七站”建设格局,持续建设涵盖党团活动、学风建设、快乐阅读、师生共进、传统文化、暖心补给、辅导员驻楼的18间“七站”功能房和集合学生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社团活动的学生发展中心,利用楼宇公共区域新建多功能“党团空间”“乐学空间”,为价值引领、学风建设、文化育人提供“浸润”空间。设立“育人品牌”项目进社区,将“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同空间文化结合,通过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传统文化展示”等社区微党课,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提升自主能力”“增强创意能力和劳动意识”等内容同空间建设结合,开设专门社区劳动场域,让学生亲手种菜栽花,通过收获的喜悦,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感恩、尊重劳动的人生态度;定期开展校园健康跑、三球联赛等体育竞技活动,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磨炼意志品质;开展学业职业“双涯”辅导,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开展美育传统文化月,举办“科技至善 艺术致美”美育成果展,通过多维度浸润式体验激发学生审美情感,营造出各美其美的文化氛围。

三是强化社区服务智慧化,打造数字赋能育人新高地。按照多功能集成原则,推动线下业务向线上转变,筹建以“三中心、一平台”建设为核心的社区数智管理平台,构建学生的线上事务办理中心、大数据中心和咨询互动中心,推动学生事务的业务融通、流程优化和精准管理,不断丰富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线上“一站式”服务大厅集教务、科研、财务等多个功能于一体,涵盖学生组织建设、业务办理、活动开展、咨询指导、学生数字画像、“师生诉求响应”“智能问答机器人”“24h智能报修”等公共服务模块,实现了数据优化集成和实时共享,高效服务学生需求,增强社区学生成长的自主力。以学校“智慧校园”为依托,赋能学生教育与管理,陆续推出“校园智能助理BistuCopilot”系统、智能比斯特兔、AI学习助手、Chat云校园平台等AI模型,帮助学生查找和获取校园内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24小时智能客服自助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搭建“老师来了”师生权益交流平台,至今有效解决包含教育教学、餐饮住宿、公交通勤等在内的问题200余个,切实提升学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文部分内容收录于《北京教育信息(普刊)》2024年第4期。(供稿:党校办 孙旭 学生处 杨昕 编辑:张帆 审核:杨静)